华尔街认为,美联储造成的问题应该由美联储自己来解决,该行应该暂停量化紧缩甚至是加息。
英国政府上周公布大规模减税计划,令市场对英国资产的信心尽失,英国国债遭遇史诗级抛售,导致养老基金面临前所未有的追加保证金通知,需要大举抛售国债以换取现金,而这又或引发债市全面崩盘。千钧一发之际,英国央行宣布“无限量”购债计划,才使这场风波暂时得以平息。
事实上,在英债内爆的同时,美债收益率也朝着相同方向迈进。自上周四以来,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累计上行了80个基点,本周最高一度触及4.6%;10年期美债收益率累计上行了30个基点,本周三上午一度触及4.0%,创2008年以来最高记录。
美债原本是全球最具流动性的资产,今年以来却与美股同跌,甚至波动幅度更大。代表美债波动性的ICE美银波动指数(ICE BofA Move index)今年以来的波动明显比代表美股波动性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率指数(Cboe Volatility Index)更加剧烈。
对此,华尔街大行齐声警告,称美联储长期以来营造的低利率环境为当前市场的“脆弱性”埋下了隐患。随着美联储持续迅速收紧政策,美元飙升或引发一场金融海啸,国债收益率飙升扰乱美国金融体系,而那些利用高杠杆投资的市场参与者面临巨大风险。
“美联储正在破坏一些东西,” 投资公司Alpha Theory Advisors的总裁Benjamin Dunn表示,“对于当今市场正在发生的事情,你真的没有什么历史(经验)可以指出的。我们看到瑞典克朗、国债、石油、白银等出现多次倍数波动,好像每隔一天就能看到。这些都不是健康的变化。”
华尔街的结论是,美联储造成的问题应该由美联储自己来解决,该行应该暂停量化紧缩(QT)甚至是加息。
今年3月,美联储开启了自1980年代最为激进的加息周期,截至9月已连续加息5次,累计加息300个基点。此外,从6月开始,美联储启动QT进程,维持每月475亿美元的缩表规模,9月后加码至950亿美元。目前,其资产负债表规模还有8.87万亿美元。
最安全的投资工具不再安全
前瑞士信贷全球风险咨询主管Mark Connors表示,固收本应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投资工具,其波动加剧肯定会扰乱金融体系。
他说,由于美债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信任和信贷的支持,并在隔夜融资市场充当抵押品,因此收益率飙升可能会影响市场的平稳运行。
Connor表示,国债收益率飙升可能会迫使美联储提前停止其量化紧缩计划,就像英国央行那样。他说,虽然这可能会令市场混淆美联储对通胀的态度,但美联储别无选择。
在美国银行看来,随着美国债市压力逼近临界点,美联储若再不调整政策,债市失灵的风险加剧,局面将变得一发不可控制。届时的美国将成为下一个英国。
该行认为,现在是重视风险管理的时候了。美联储应该在11月的议息会议上放缓加息步伐,随后暂停加息,给经济时间来完全适应“所有极端紧缩政策”。
低利率环境埋下隐患 持续加息下 高杠杆交易崩溃
分析认为,美联储长期以来营造的低利率环境为当前市场的“脆弱性”埋下了隐患,随着持续加息,这种隐患逐渐凸显,并给市场带来风险。
据Dunn介绍,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投资者在押注货币方面大规模踩雷。这是因为许多套利者以低利率借款和再投资高收益工具,但这种套利交易的杠杆很高,因此投资者经常血本无归。Dunn表示:
美联储和(其他)央行的所有行动正在为目前相当大的利差交易平仓创造背景。
Connor表示,美联储持续加息使市场遭受重创,暴露出利用高杠杆等高风险工具的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等市场参与者的弱点。与此同时,追加保证金和强制平仓可能会进一步扰乱市场。
德意志银行策略师Tim Wessel表示,所谓的“僵尸公司”因过去十五年的低利率环境而勉强维持生计,美联储持续加息导致其债务压力增大,可能会面临债务违约以及“清算”。
Wessel认为,美联储可能需要停止其QT计划。他说,如果融资利率飙升,以及银行业为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而把准备金下调太多,停止QT的情况可能会发生。
美元飙升 或使美债加剧抛售
美元飙升可能导致其他国家难以偿还以美元计价的债务,或给已经在通胀中苦苦挣扎的新兴市场带来压力。为了捍卫本币,其他国家可能会抛售美债,使美债收益率上行风险加剧。
据华尔街见闻此前文章,华尔街大空头、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国证券策略分析师Michael Wilson发出警告,美元飙升对股市等风险资产造成了难以为继的局面,或引起一场新的金融或经济危机。
Connor也得出类似结论,他说:
美元飙升可能会引发海啸。当美元摧毁一个领域后,其他领域难以独善其身;这里有一个连锁反应。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英债爆了→养老金崩了→英国央行被迫QE”,那美债爆了呢?美联储会如何? - 华尔街见闻
Read Mor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